发表时间: 2025-01-09 00:01
生物入侵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给各地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带来了诸多挑战。2024年10月19日,在中国四川自贡,一个令人担忧的生物入侵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新几内亚扁虫首次在中国内陆被发现。
新几内亚扁虫,属于扁形动物门涡虫纲,学名为Platydemus manokwari,又名马诺夸里扁形虫。这种生物的身体柔软,呈两侧对称,没有体腔和专门的循环、呼吸器官,通过身体表面的渗透和扩散来获取氧气。
其消化系统仅有一个开口,食物的摄入和排出都经由这一开口进行。它们主要生活在水域,多数栖息在海水和淡水中,只有少数适应了陆地潮湿环境,如土壤和落叶堆。
在物种演化树上,扁虫处于较为原始的位置,尽管扁形动物门的物种数量不算多,大约有两万种,其中涡虫纲约有4500种,但扁虫对大多数人来说,仍是陌生且罕见的。新几内亚扁虫与非洲大蜗牛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非洲大蜗牛,学名Lissachatina fulica,原产于东非,是一种体型巨大的软体动物。
由于作为宠物的需求以及作为食材的用途,它被引入到全球多个地区。然而,这种蜗牛的引入却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它们严重破坏当地的植被和农作物,还携带对人类有害的寄生虫和细菌,成为全球百大入侵物种之一。在中国南部,居民们对这种蜗牛并不陌生,雨后常常能看到它们在花坛和路边缓慢爬行。为了控制非洲大蜗牛的数量,人们引入了新几内亚扁虫。新几内亚扁虫以陆生蜗牛为主要食物来源,同时也会捕食其他陆生无脊椎动物。
它们能够沿着蜗牛留下的粘液轨迹追踪猎物,是高效的蜗牛杀手。在太平洋的关岛,1978年引入新几内亚扁虫后,短短五年内,岛上超过95%的非洲大蜗牛被消灭。
这一策略在太平洋的多个岛屿上得到复制,使得非洲大蜗牛的数量大幅减少,一度被视为生物防治的成功范例。然而,事情的发展并非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在非洲大蜗牛被大量消灭后,新的问题随之出现。
岛屿上珍稀的特有蜗牛成为了新几内亚扁虫的新目标。无论是庞大的非洲大蜗牛,还是较小的本土特有蜗牛,都难逃成为新几内亚扁虫食物的命运。
结果,新几内亚扁虫不仅消灭了非洲大蜗牛,也给岛屿上珍稀的特有蜗牛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新几内亚扁虫从抵御非洲大蜗牛入侵的“英雄”,迅速转变为威胁岛屿珍稀蜗牛的恶性入侵物种,并因此被列入“全球百大入侵物种”名单。
它们甚至开始捕食刚被重新引入的法属波利尼西亚胡阿希尼岛特有蜗牛,进一步加剧了生态危机。
如今,新几内亚扁虫的扩散已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问题。它们不仅通过人为引入的方式扩散到太平洋的岛屿上,还借助土壤(如树苗和园艺土壤交易)逐渐向世界各地蔓延,包括中国的沿海地区,如今更是出现在了四川自贡这个内陆城市。
这种扁虫几乎没有天敌,杀虫剂对其效果也不显著,要将它们彻底消灭,难度极大。
尽管在大陆上,蜗牛相比在岛屿上有更多的逃生空间,使得新几内亚扁虫的生态威胁相对较小,但我们绝不能对此掉以轻心。新几内亚扁虫不仅对生态系统构成威胁,还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影响。
它们以蜗牛为食,可作为中间宿主,携带包括广州管圆线虫在内的多种寄生虫。这些扁虫常常藏匿在菜叶下,在收获蔬菜时容易被误采。
如果这些蔬菜未经充分烹煮就被食用,可能导致人类感染血管圆线虫病,对大脑和脊髓产生影响。2018年在泰国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采集的新几内亚扁虫中有12.4%携带管圆线虫属寄生虫。在中国,新几内亚扁虫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虽然目前它们的分布范围相对有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扩散的趋势不容小觑。
在一些地区,人们已经发现了新几内亚扁虫的踪迹,它们的存在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健康带来了潜在的威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它们的进一步扩散。
新几内亚扁虫的生态威胁不可轻视。它们广泛的捕食行为,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极大的挑战。
许多在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无脊椎动物,因新几内亚扁虫的入侵而数量锐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比如,一些依赖这些无脊椎动物传播花粉或分解有机物的植物和微生物,也会受到间接影响,整个生态链可能因此变得脆弱不堪。
新几内亚扁虫对人类的潜在威胁也不容忽视。它们作为中间宿主携带的多种寄生虫,一旦进入人体,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在不经意间接触到这些扁虫。它们可能隐藏在土壤中,或附着在蔬菜上。
当人们在田间劳作或采摘蔬菜时,就有可能将它们带回家。若蔬菜未经过充分清洗和烹饪,人们食用后就可能感染寄生虫,进而影响大脑和脊髓等重要器官的功能,给健康带来巨大风险。总之,新几内亚扁虫的入侵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这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投入,也需要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遏制新几内亚扁虫的扩散,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