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4-20 18:42
茶叶之路上的茶:穿越时空的香气与文明交融
作者/孙树恒
一
任志勇是新一代旅蒙商,又是收藏家,他又是背着行囊,踏上重走茶叶之路的征程的一个人,作为中国蒙古国商会副会长,积极参与和推动万里茶道申遗。他是手中攥着的不仅是地图,更是对一段尘封历史的执念,他在茶叶之路穿梭多年,从福建武夷山出发,经汉口、归化城(今呼和浩特),直至中俄边境的恰克图。
在武夷山的茶厂,他触摸着陈年的茶砖,听老茶工讲述“千两茶”的制作工艺。这种用竹篾捆扎,经七七四十九天晾晒的黑茶,每块重达36.25公斤,恰好是一匹骆驼能驮运的重量。湖北赤壁市羊楼洞,是著名的茶叶产地,历史悠久。它以青砖茶和米砖茶为代表。羊楼洞青砖茶制作工艺独特,经选料、发酵、压制等多道工序制成,外形端正光滑,色泽青褐,香气纯正,滋味浓厚。米砖茶则是用红茶的片末茶为原料蒸压而成的红砖茶,外形美观,香气醇厚。羊楼洞在历史上是万里茶道的重要源头之一,所产茶叶通过茶叶之路远销蒙古、俄罗斯等地,在茶叶贸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汉口的俄商新泰茶厂旧址,一米多厚的砖墙仿佛仍回荡着当年的吆喝声。任志勇在当地收藏家处见到了清代茶票,泛黄的纸张上“官茶”“商茶”的印记,诉说着茶叶贸易的繁盛。
任志勇的收藏室里,陈列着不同时期、不同产地的茶叶:湖南安化的茯砖茶,表面布满“金花”(冠突散囊菌),这是发酵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菌种;湖北羊楼洞的青砖茶,压制时会嵌入“川”字商标;还有云南的普洱茶,历经岁月转化,茶性由烈转柔。这些茶叶不仅是饮品,更是茶叶之路的实物见证,串联起三百年的贸易传奇与文化交流。
茶叶之路的丰富多彩,远超人们的想象。它不仅是一条国际贸易通道,更是一条文化长廊。不同地域的制茶工艺、民俗风情在这条路上交汇,形成独特的“茶马文化”。茶叶之路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促进了中国与蒙古高原、俄罗斯的经济往来,更推动了文明的交融。
二
茶叶之路的起源,可追溯至17世纪初。当时,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在蒙古高原和俄罗斯广受欢迎,而俄蒙地区的皮毛、马匹等也为中国所需。清朝康熙年间,随着边境贸易的开放,一条从中国南方茶区直达俄罗斯的贸易通道逐渐形成。
归化城,这座位于黄河与阴山之间的城市,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茶叶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它既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的交汇点,也是茶叶、皮毛等商品的集散地。旅蒙商从这里出发,组建庞大的驼队,穿越戈壁沙漠,将茶叶运往蒙古高原各地,再经恰克图转销俄罗斯。
驼队是茶叶之路上的主力军。每支驼队通常由数百峰骆驼组成,驼队首领被称为“领房人”。他们熟悉沿途的地形、气候和水源,能在恶劣的环境中带领驼队安全前行。驼队中还配备有医生、铁匠等专业人员,以应对旅途中的各种突发情况。从归化城到不同目的地的时间差异较大。驼队从归化城到恰克图,行程约1400公里,需耗时40至60天。到乌里雅苏台,距离较远,若按驼队日行约80公里计算,全程约5320公里,大约需要66天左右。从归化城到库伦,行程约1400公里,驼队通常需耗时40至60天。而到新疆各地,因路途遥远且路况复杂,可能需要数月时间。
三
在茶叶之路的鼎盛时期,每年经归化城运往蒙古高原和俄罗斯的茶叶数量惊人。恰克图,蒙语意为“有茶叶的地方”,这个名字生动地反映了茶叶在当地贸易中的重要地位。1727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划定了两国边界,并在此设立互市点。从此,恰克图成为茶叶之路上的重要贸易枢纽,来自中国的茶叶、丝绸,俄罗斯的皮毛、呢绒,在此进行交易。鼎盛时期,恰克图有100多家商号,每天交易的茶叶达数万斤,街道上茶香四溢,商贾云集。据史料记载,19世纪中叶,仅恰克图一地的茶叶贸易额就占中俄贸易总额的90%以上。每年从中国运往俄罗斯的茶叶达数百万斤,其中大部分为黑茶和红茶。“19世纪中期贸易额达1600万卢布”及“恰克图贸易额占清朝五分之一。”
茶叶的运输方式多样。在南方茶区,茶叶通过水路运往汉口,再经陆路转运至归化城。从归化城到蒙古高原和俄罗斯,主要依靠驼队运输。驼队沿着固定的路线行进,这些路线被称为“驼道”。驼道上设有驿站,供驼队休息、补给。随着铁路的修建,茶叶的运输效率大幅提高,但驼队在茶叶之路上的历史地位不可磨灭。
大盛魁商号是清代至民国时期中国北方最大的旅蒙商商号之一,以对蒙古、俄罗斯的跨国贸易闻名,主营茶叶、丝绸、皮毛等商品,其分支机构遍布漠南蒙古及恰克图,鼎盛时驼队规模达两万峰以上。旗下三玉川茶庄专司砖茶生产,创立于19世纪中叶,总部位于湖南安化,采用安化黑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渥堆、蒸压等工序手工制成茶砖。其中“39号茶砖”为标志性产品,编号代表特定配方与等级,砖体压制严整,茶汤醇厚耐泡,曾是茶马古道上蒙民“生命之饮”的核心物资。该茶砖现存世稀少,部分实物被博物馆收藏,兼具历史研究与茶文化价值。
许多作家和著作都记录了茶叶之路的盛况。著名作家邓九刚的《茶叶之路》和《大盛魁商号》等,以文学的笔触再现了旅蒙商的传奇故事。著名导演王新民把《大盛魁》搬上了银幕,这些文字和影像,为人们了解茶叶之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四
蒙古高原和俄罗斯对茶叶的喜爱,源于其独特的饮食结构。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茶叶中的茶多酚、咖啡碱等成分有助于消化;俄罗斯人饮食油腻,茶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在蒙古高原,奶茶是最常见的饮茶方式,将砖茶与牛奶、盐一起煮沸,既能解渴又能充饥。
在俄罗斯,人们喜欢喝红茶,常加入糖、柠檬或果酱,制成香甜可口的茶饮。尤其在冬季,一杯热气腾腾的红茶,能驱散严寒,带来温暖。俄罗斯人对茶叶的品质要求很高,他们偏爱香气浓郁、汤色红亮的红茶,以及发酵充分的黑茶。
在蒙古高原和俄罗斯,茶叶的价值早已超越了饮品本身。它是社交的媒介,也是身份的象征。在蒙古人的家庭中,招待客人时必先奉上奶茶,这是最基本的礼仪。在重要的节日和仪式上,茶叶更是不可或缺的贡品。
在俄罗斯,茶叶是贵族阶层的奢侈品。18世纪,俄罗斯皇室将茶叶视为珍品,只有贵族和富商才能享用。茶叶的消费也带动了茶具制造业的发展,精美的银质茶具、瓷质茶具应运而生,成为俄罗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茶叶之路上,茶叶是硬通货,可用于以物易物。茶叶之路上的茶品种繁多,不同时期、不同品质的茶叶价格差异较大,以下是一些常见茶叶及其大致价格情况:
一是黑茶:
茯砖茶,在清代,普通品质的茯砖茶每块价格约在几钱银子到一两多银子不等。当时,茯砖茶主要是作为边销茶,面向蒙古高原和俄罗斯等地销售,其价格相对较为稳定,以满足普通民众的日常饮用需求。
青砖茶,湖北羊楼洞的青砖茶,根据品质不同,每斤价格在几钱银子到数两银子之间。一般来说,普通的青砖茶价格较为亲民,而一些经过特殊工艺制作、品质较高的青砖茶价格则会稍高。
千两茶,“千两茶”制作工艺复杂,且每块重量较大,其价格相对较高。在茶叶之路上,一匹骆驼驮运一块“千两茶”,其价值较大,每块价格可能在数两银子到十几两银子甚至更高,具体价格取决于茶叶的年份和品质。
二是红茶:
福建、安徽等地的红茶在俄罗斯市场广受欢迎。普通的红茶每斤价格在一两银子左右,而品质优良、香气浓郁的红茶,如正山小种等,每斤价格可能达到数两银子。一些经过精心挑选、包装精美的红茶,作为礼品茶或供贵族享用的高档茶,价格会更高。
三是其他茶:
云南普洱茶在茶叶之路上也有一定的流通。普通的普洱茶饼每斤价格在几钱银子到一两多银子,而一些年份久远、品质上乘的普洱茶,价格则会大幅上涨,可能达到数两银子甚至更高。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价格只是大致的估算,实际价格会受到市场供需关系、茶叶品质、运输成本、政治局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茶叶之路的不同时期,茶叶价格也会有所波动。在蒙古高原,一块茶砖可以换取一匹马或几只羊;在俄罗斯,茶叶也是重要的贸易商品,通过茶叶贸易,俄罗斯获取了大量的财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五
茶叶在蒙古高原和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稳定关系与文化交融的桥梁。
茶叶贸易在中俄关系中扮演着“和平使者”的角色。17 - 19世纪,中俄通过《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约》等一系列协定,规范了茶叶贸易秩序,划定贸易区域,这不仅减少了边境冲突,更为两国的长期和平奠定了基础。在恰克图,中俄双方定期开展互市,官员往来频繁,促进了外交对话与文化交流。俄罗斯通过茶叶贸易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中国也借此接触到俄罗斯的风俗与技术,这种以茶为媒的交流,打破了地域隔阂,推动了两国政治互信与文化互鉴。同时,茶叶贸易还间接影响着清朝对蒙古地区的管理,通过茶叶贸易,加强了中央与蒙古各部的经济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二是繁荣产业与带动发展的引擎。
茶叶贸易带动了一条庞大而复杂的产业链。在中国南方,茶农因茶叶需求增加而扩大种植规模,茶商精心收购、加工、运输,形成了完整的生产体系;归化城、汉口等城市作为重要集散地,商业活动异常繁荣,客栈、商铺林立,钱庄、票号也应运而生,满足了贸易中的资金周转需求。驼队承担了茶叶长途运输的重任,驼队贸易衍生出了一系列服务行业,如骆驼养殖、马具制作等,带动了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俄罗斯,茶叶贸易刺激了国内商业、运输业和零售业的发展,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城市的茶叶商铺数量不断增加,茶叶消费市场的繁荣也推动了相关制造业,如茶具制作、茶叶包装等行业的兴起,为俄罗斯经济注入活力。
三是文化符号与精神寄托的象征。
在蒙古高原,奶茶早已超越饮品范畴,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蒙古族的生活与奶茶紧密相连,从清晨的第一杯奶茶开启一天的劳作,到招待宾客时必备的奶茶礼仪,再到节日庆典中奶茶作为祭祀用品,奶茶贯穿于蒙古人的生活点滴,承载着亲情、友情和民族情感。在俄罗斯,茶文化是贵族社交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贵族们举办茶会,以精美的银质茶具、优雅的品茶礼仪彰显身份与品味,茶会成为信息交流、艺术欣赏的重要场合。同时,普通民众也将饮茶视为日常生活的乐趣,茶温暖了俄罗斯漫长寒冷的冬季,成为人们精神慰藉的来源。茶叶之路将这些不同的茶文化紧密相连,让茶成为跨越国界、民族的文化符号,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与相互融合 。
对茶叶之路上茶的研究,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寻,更是对茶叶之路精神的传承。那些沉睡在博物馆里的茶叶,那些古老的驼道,那些尘封的故事,如同陈年的茶香,历久弥新,永远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参考资料:
1. 邓九刚《茶叶之路》和《大盛魁商号》
2. 百科《大玉川茶庄(清代旅蒙商大盛魁创办的茶庄,曾制“三玉川”砖茶)》等
3. 赤壁市人民政府网《赤壁砖茶》。(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内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