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山茶大全网

汪圣华:径山茶创业之路的一叶知春五十秋

发表时间: 2025-04-07 10:07

“如果再年轻10岁,我一定会继续在茶科技这条路上深耕下去。”在径山茶香氤氲的春日里,浙江远圣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圣华的眼神里充满着希望与笃定,“现在这条路就交给儿子了。”


2025年3月,汪圣华被杭州市茶文化研究会、余杭区茶文化研究会联合授予“径山茶50年功勋奖”。


这位扎根茶业的开拓者,用半个世纪的坚守不断推动径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从造纸工到茶业领军者,从传统制茶到科技深加工,汪圣华用50年光阴诠释了“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产业奇迹。



手握“径山茶50年功勋奖”奖杯的制茶匠人汪圣华,用一句“传统是根,创新是翅膀”道出了产业跃升的密码。

竹海寻路——从造纸工到茶业拓荒者


汪圣华,一个生长在径山脚下龙潭自然村的普通人,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茶叶的深厚情感,成为了径山茶业的领航者。


1954年,他出生于一个以造纸为生的家庭,16岁时,他成为造纸厂的一名晒纸工,在高温与刺鼻的气味中磨练出坚韧的意志。


从晒纸工到电工,再到车间主任,汪圣华经历了造纸厂的辛勤岁月,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也培养了他吃苦耐劳、肯学肯钻的精神。


1984年,改革的春风让汪圣华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他决定走出小山岙,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头脑和对茶叶的热爱,汪圣华开始了他的茶叶营销之路。他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利用本地茶叶和毛竹的优势,做起了毛竹返销和茶叶营销工作。


“为了养家糊口。”汪圣华从事茶叶贸易的的理由很简单,几年经营下来,他不仅积累了人脉和资金,更对茶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90年,在与妻子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举家迁往绿景塘,承包了一家初制茶厂,自此,他与径山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了从商人到茶人的转型之路。


在茶叶初加工领域辛勤耕耘了数年之后,命运再次向汪圣华抛出了一道充满挑战的难题。


1994年12月,长乐镇精制茶厂陷入了严重的困境,镇政府经过权衡,决定对其进行转资转产。这一消息对于汪圣华而言,恰似一把双刃剑——

这既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施展才华的机遇,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然而,汪圣华骨子里那股无畏的勇气和过人的胆识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四处筹措资金,历经艰辛,东拼西凑了60多万元,毅然收购了这家精制茶厂。


“成功收购后,摆在面前的是一个个棘手的难题,资金短缺、厂房破旧需要修缮、设备老化亟待更新。”汪圣华说,面对重重困境,他充分发挥自己多年来积累的信誉与人脉资源,与上海茶叶公司、浙江茶叶公司成功签订了销售合同,借助对方预付的款项,顺利完成了厂房的修缮和设备的更新,并添置了出口眉茶自动生产线,就此正式进军茶叶精加工领域。


尽管在最初的两年里,效益并不理想,但他并未气馁,而是在不断的摸索中,默默地积累着宝贵的经验,等待着厚积薄发的那一刻。



茶马新道——引领径山茶业走向世界


汪圣华常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正是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让他在茶业的浪潮中始终立于潮头。


凭借着多年在茶业领域摸爬滚打的经验,汪圣华敏锐地察觉到粗加工模式存在的局限性,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决心,一定要寻求突破。于是,他踏上了一段充满未知的探索之旅,独自前往杭州、上海等地,四处奔走。


经过长达半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 1997 年,他成功携手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与日本健民株式会社,共同成立了杭州申乐茶业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后,迅速引进了两条先进的蒸青茶全自动生产线,并承包了400多亩茶园,全力投入出口蒸青茶的生产。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生产形势一片大好,效益显著提升,也赢得了合作方的高度信赖。


汪圣华深知,自己的成功并非偶然,离不开这片土地和众多茶农的支持。因此,他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不仅自己在茶业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还热心地将自己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的茶厂老板们。


在他的积极带动下,径山镇如同雨后春笋般,短时间内涌现出 28 家蒸青茶厂,全镇蒸青茶出口产值更是占据了全国的百分之四十,为茶农增收致富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径山茶产业发展的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茶叶市场风云变幻,随着国内外蒸青茶市场受到绿色壁垒的强烈冲击,汪圣华迅速察觉到危机的来临。


2004年,他果断做出决定,独资组建浙江远圣茶业有限公司,开启独立经营外贸出口业务的新篇章。他凭借着卓越的商业智慧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成功将蒸青茶销往日本、欧美等多个国家,一举解决了众多蒸青茶厂长期面临的销路难题,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科技赋能——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径山模式”


如果问起,在径山茶的科技探索方面谁跑在最前面,答案一定是“远圣”。


而利用科技深度求索的前提,则是质量。作为余杭区蒸青茶行业协会会长,汪圣华始终将质量视为行业发展的生命线,深知只有严格把控质量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此,他精心组织专业人员,设立独立的农药销售渠道,从源头抓起,严格把控蒸青茶出口的质量关。


在他的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下,余杭区成功创建国家首个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成为行业内的典范,为蒸青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汪圣华的脚步从未停歇,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他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2009年,汪圣华开始将目光投向茶产业的科技化转型。他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深度合作,投入茶资源跨界应用研发。


4年后,他成立杭州远圣茶能科技有限公司,建成浙江省首个茶资源跨界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成功研发茶多酚、儿茶素等深加工产品,开创了茶叶从农产品向高附加值生物制品转型的先河。


在科技研发上,汪圣华投入了大量心血,“我们一直在研发一个跨界项目,想从茶叶中提取抗氧化成分,加入到食用油里。”他说,茶正如研发室门口那句醒目的标语所言,这些年来他一直秉承着“全价利用 跨界开发”的原则,通过科技力量不断突破创新,接下来他准备把接力棒交到儿子手中,推动企业做出更多与时俱进的产品。


在科技赋能的同时,汪圣华也致力于制度创新。作为余杭区蒸青茶行业协会会长,他主导建立“农药定点供应—包装回收—源头追溯”质量管控体系,推动创建全国首个茶叶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


他牵头制定“统一基地认证、生产标准、包装标识、品牌宣传、市场营销、行业监管”的“六统一”管理制度,助力“径山茶”品牌价值突破10亿元,获评“中国驰名商标”。


汪圣华的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径山茶的品质与附加值,也为中国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这位业界公认的径山茶茶科技发展领军人物、径山茶国际贸易重要开拓者常说:“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与制度的双轮驱动。”


汪圣华的一生,是与径山茶紧密相连的一生。在径山这片充满希望与生机的土地上,汪圣华宛如一位不知疲倦的追光者,五十载风雨兼程,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他以一片小小的茶叶为桥梁,成功连接起国内外广阔的市场;以创新和匠心为有力翅膀,奋力开拓外贸新局面;以共富的初心为明亮灯塔,坚定地照亮茶农前行的道路。


一杯好茶的背后,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浙江远圣茶业的两代茶人汪圣华与汪辉父子,把炒茶卖茶赚来的钱全部投入新产品的研发,在茶叶成分提纯上孜孜以求;还有许多茶人以科技的力量提升茶叶品质。


从种茶、采茶到制茶各个环节,一批又一批的茶人,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和品质把控,提升茶园茶企的硬件水平和管理能力,依托全链条把控、提高径山茶的品质,推动高端精品茶类产品生产。"径山1号""径山2号"等新品种的成功培育,让径山茶的品质和头采茶的产量都有了提升。茶园进行了生态化、标准化改造。茶叶加工环节进行了标准化、清洁化、智能化改造。


汪圣华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传奇,更是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如今,这位老茶人的新征程,依然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正如他所说:“心有径,茶为道。一生事茶,好梦不止。”


在科技的加持下,千年径山茶悄然发生转变。如今径山茶不仅有绿茶,也有红茶、抹茶,还有各种新潮的跨界产品,如抹茶拿铁、抹茶雪花酥、抹茶曲奇等。有的茶企还把茶叶与花草植物拼配,推出了颜值高、口味佳的花草茶,受到年轻人的喜欢。



汪圣华


高级评茶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杭州市劳动模范。杭州市余杭区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浙江远圣茶业创始人。

(来源:天下禅茶出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