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08 10:13
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之路上成果斐然。2024 年 12 月 4 日,我国申报的 “春节 —— 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 19 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成果使得我国世界非遗总数达 44 项,位于世界第一。
早期探索与起步阶段
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 年中国成为缔约国之一,开启了非遗保护与申遗的征程 。2006 年,中国开始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覆盖全国 33 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多个中直单位,这为后续的申遗工作奠定了基础 。
重大突破与快速发展阶段
2008 年:中国首个项目昆曲申遗成功,实现了世界级非遗项目零的突破,这一年也正值改革开放 30 周年,北京奥运会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
2009 年:中国又有 22 个项目入选非遗名录,其中包括端午节,激发了中国人民对于传统节日的认同感 。
2010 年:湖北省红安县的红安大布入选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2011-2015 年:各地积极挖掘和整理本地的非遗资源,不断有新的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如浙江省温州市在 2015 年时,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771 项,总数居浙江省之首,其中 4 个项目列入人类非遗名录,31 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101 个项目列入省级非遗名录,295 个项目列入市级非遗名录.
持续推进与全面开花阶段
2016 年:红安大布被确立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2020 年:文化和旅游部选定由浙江牵头申报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项目,该项目涉及 15 个省(区、市)、44 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浙江作为非遗大省,凭借其丰富的茶叶历史文化、产业资源以及专业的研究机构等优势,承担起了此次申报工作.
2021 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项目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一批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3 年:春节被列为联合国假日,为其申遗成功增添了助力 。同年,江苏省认定省、市、县三级非遗工坊 60 个、141 个和 395 个,吸纳就业人数 12 万人,实现销售收入 425 亿元.
成果丰硕与世界共享阶段
2024 年:12 月 4 日,“春节 —— 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 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次申报由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同推动,其中重庆的铜梁龙舞、梁平木版年画等参与了申报工作,渝中区湖广会馆的禹王祭祀典礼、酉阳县的新春非遗项目展演等活动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发布的春节申遗视频中精彩亮相.
截至 2024 年,中国共有 44 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其中,江苏省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名录 11 项,位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 162 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1166 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2895 项、县(市、区)级 5416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