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山茶大全网

白茶等级与品质关系解析:如何辨别高品质白茶?

发表时间: 2024-12-02 15:33

白茶等级与品质关系解析:如何辨别高品质白茶?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

从古至今,大家经常会不自觉地以貌取人。

往往在不经意间,仅凭一个人的外表,就对其性格、能力乃至价值做出片面的判断。

因此,无论是工作待客时的着装打扮,或是社交媒体上的个人形象展示。

得体大方,总能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在买茶时,也有不少人坚持这一观点。

他们认为,芽叶细嫩的白茶看起来清新脱俗,最能体现出自然本味。

不得不承认,在当下这个时代,外貌的确是天生的优势,能在第一时间吸引更多注意。

但只有美观,也不代表能够一直占据资源。

具备超越表层美的特性,真正有内涵,才能经得起考验,走得更远。

回到白茶的话题上来,是不是芽叶越细嫩、越美观,就越值得入手呢?

其实,光看颜值,有时并不一定是正义之道。

外在形象与内在品质相结合,才是鉴定一款茶的正确方法。

《2》

每年春茶季来临之时,都有着“明前茶,贵如金”的说法,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很多喝惯了绿茶的茶友,总是将茶叶的鲜嫩程度,视为评判品质高低的金科玉律。

轮到同样风格清新的白茶时,他们也沿用了这一思维惯性

事实上,绿茶的品类众多,每一款都有着不同的标准,并非单纯以嫩度作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尺。

作为种类完全不同的白茶,“以嫩为贵”的观念更是行不通。

芽叶细嫩,在白茶里更多属于白牡丹的外形特点。

春白茶里最先采摘的白毫银针,积攒了一整个冬天⁦的能量。

芽头饱满肥壮,旁边紧紧依偎着一片精致的小叶片,呈现出一旗一枪的标准特征。

紧随其后的白牡丹,一芽一、二叶,芽头健壮秀长,叶片细窄,正如其名般外形秀美。

随着气候一天天转暖,茶叶也加快了生长速度。

最后采摘的春寿眉,以一芽三、四叶的形态示人,芽头细长,叶片也舒展开来。

芽叶结构上的差异,不仅是茶叶自然生长的结果与体现,更是区分白茶品类的重要标志。

然而,市场上总有一些不法商家,将白牡丹剥针后冒充白毫银针,或将春寿眉当作白牡丹来售卖。

如果是不熟悉白茶的茶友,很容易上当受骗,而有一定经验的人便能一眼发现货不对板。

明确不同品类间的外在区别,才不容易买到仿冒品,使得白茶品质有着最基础的保障。

《3》

秋寿眉粗枝大叶,但内质深厚不容小觑。

从夏至秋,在这段悠长的时光里,秋寿眉利用充裕的生长时间,将香气和营养物质积累得更为丰富。

同时为了应对高温与强烈光照的挑战、减少水汽的蒸发,秋寿眉的叶片表面,生长出了厚实的蜡质层。

随着生长周期的推进,芽头在白茶中的养分储存作用逐渐减弱。

茶梗承担着重要的运输养分、水分的任务,生得更‭加粗壮硬挺。

秋寿眉的茶梗宛如坚实的桥梁,连接着叶片与根系,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然而,正是这样质朴的外形特征,常常让秋寿眉处于尴尬的评价地位。

不少人追求的是“精致”、“细嫩”的茶叶外观,而秋寿眉的模样似乎与之格格不入,因此常被误认为是低端茶。

其实不然,秋寿眉虽其貌不扬,但茶梗与叶片之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营养成分。

其中,丰富果胶物质和可溶性糖的存在,为茶汤增添了饱满浆感与自然甘甜,使得口感更加细腻圆润。

更为难得的是,得益于粗梗大叶的外形特征,优质秋寿眉压制成饼后,还有概率陈化出独特的枣香。

总之,白茶的品质并非取决于某一方面的优势,而是产区、工艺和储存,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光看外表而忽略内在,只会错失白茶的完整风味体验。

《4》

买茶不能只看外观,含水量是重要前提。

国标中,对于白茶的含水量有着极为严格且明确的规定,必须控制在⁩8.5%以下。

极度干燥不仅是对品质的基本要求,更是确保白茶能够长期保存、保持纯正风味的关键所在。

为了达到这一标准,制茶过程中的两大工艺,萎凋与烘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既能提升茶叶的成熟度,又得以保持着自然的外观形态与色泽。

萎凋过程中,茶叶中的多余水分和部分苦涩物质被有效排出,在最大限度上保留白茶原有的丰富养分。

而烘干环节,则是进一步巩固这一成果的关键步骤。

通过精心控制烘干温度和时长,将茶叶的含水量降到极低,甚至只有3%。

极度干燥的状态下,白茶呈现出一种薄而脆的特质。

叶片轻轻一捏便能碎成粉末,茶梗毫不费力就能掰成两半。

而那些工艺不够精细的劣质茶,由于含水量过高,颜色看起来往往更加鲜嫩,芽叶也会比正常茶叶稍大一些。

秉持着“外貌至上”理念的的茶友们,认为这样的茶叶更完整、更美观。

结果买回家一段时间后,白茶很快就因过度发酵而变质,失去原有的价值。

想要买真正的好茶,原料和工艺都不能疏忽。

因而,建议茶友们在选购时,一定要多加注意茶叶状态。

试茶时,综合香气、滋味、汤色以及叶底等多个方面作出判断更恰当,不能单纯以貌取茶。

《5》

诚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丰富内在更能体现价值。

人们常被美好的事物所吸引,对于外在的美丽,有着天然的向往和追求。

好茶芽叶细嫩,但也并非唯一定律,最终还是要多方面衡量。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了解一款茶的真实情况,不能仅仅依据其外貌。

白茶中的香气与滋味,只靠双眼看难以完全察觉,细细品味方能领略其中真谛。

在品茶、选茶乃至人生的道路上,坚守品质,才是上上策。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