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15 21:43
当父母不容易,要操心一辈子,有人认为这是父母的伟大,常常令人感动,然而真相却相反。
因为父母过度操心什么,孩子大概率就会失去什么。
孩子和父母是各自独立的主体,孩子只是在幼年需要父母的养育,但这并不代表孩子需要全盘接受父母的主观世界。
总有家长抱怨,恨铁不成钢。
明明很简单的道理,都抱着头讲了很多遍,孩子就是听不进去。
很多家长自然的以为,为了让孩子少走弯路,不踩自己曾经踩过的雷,对孩子一遍遍叮嘱,一遍遍强调,可是这样的操作有没有让实际情况改善呢?请大家自行回忆回忆。
父母曾经跟我们说过;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教就会,让孩子体验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所有建立在父母自身经历上的主观认知和意义,那是我们的,并不是孩子的。
就像当年有人告诉你,要好好读书,
要养成好习惯,不要熬夜,会伤身体等等。
你自己又是什么反应呢?
比如;孩子可以自己用手抓吃的,家里人偏偏要去喂,害怕把身上弄脏了处理起来麻烦,结果孩子都4、5岁了,还不会自己吃饭!
你有你的原则,孩子也有他自己的边界。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是要学会主客体分离的,你不能让他一直寄生在你的体系里。
你一旦越界,就会自动成为他的代理,慢慢的,一个主动生长的个体就会成为一摊被动的烂泥。
你会不断的抱怨,这孩子怎么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真让人操心!
我们总是嫌弃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不学习、不怎样怎样,却不肯低头问问孩子为什么;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成为科学家、医生、教师、公务员...却不想问,不认同孩子喜欢做什么;
我们总是操心,并习惯性的告诉孩子,这件事应该这样做,指手画脚,却没有耐心问问孩子自己想怎么做,也从不放手让孩子去尝试。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爱,是我们每个人的执念。
只有保持清醒,适时学会放手,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母亲或父亲角色的前提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不要让关爱成为溺爱,不要让关心变成焦虑。
最好的“鸡娃”,不是碎碎念,而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
比如;想要孩子健康,自己,先重视健康,让孩子有样学样。
想要孩子爱学习自己,不妨自己先认真做好一件事。
想让孩子自律,自己先做到严于律己。
人是在经历和体验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会因你的几句话就成功,但会因你的言传身教而受益终身。
放下操心的执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