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普洱茶的历史与现状,了解其全球热潮背后的原因!

发表时间: 2023-11-28 19:26

普洱茶,云南地方特产名茶。根据发酵工艺的不同,有生茶、熟茶之分,现今已走出国门,成为蜚声中外的国茶代表之一!



那么,普洱茶是如何从偏远的西南一隅,逐渐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呢?这一切还得从普洱茶源远流长的生产历史中寻找答案……


明朝“蒸而成团”

众所周知,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茶叶种植历史悠久,但在古代属于“极边之地”,以致于茶圣陆羽所撰的《茶经》中,未记载云南茶事。



在陆羽一百余年后,樊绰所著的《蛮书》中:“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是云南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银生城隶属南诏(今云南之地),主要管辖当今的普洱、西双版纳等地区。所产的“银生茶”因云南地属偏远,中原的饼茶、团茶工艺未传播过去,因而是“散收,无采造法”。



宋朝(公元1074年)推行“茶马互市”、“以茶治边”政策,在云南北胜(今永胜县)也设置了茶马司。云南普洱茶循着“茶马古道”,逐渐流通发展开来。


至明朝实行屯田后,将中原的制茶技术带到了云南,改善了普洱散茶工艺!明万历年间(公元1620年)进士谢肇制在《滇略》中记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



“普茶”指的便是“普洱茶”,这是普洱茶首次出现了明确的文字记载。明朝末年,方以智撰稿的《物理小识》中记载:“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普洱茶一名正式有了文字可参。


“号级茶”阶段

清朝时,普洱茶名满天下,于雍正年间列为贡茶,“味最俨,京师尤重之”。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普洱府成立,四年后清王朝第一个茶号——“同兴号”茶庄在普洱府成立。


▲同兴号早期“内飞”


此后,同庆号、陈云号、车顺号、兴顺祥、宋骋号、福元昌等各商号相继成立,自此开启了普洱茶的第一大时期“号级茶”(1733年-1949年),且商标意识强,茶饼带内飞,上面记录着宣传文字和商号负责人姓名。


普洱茶逐渐走向鼎盛时期,嗜茶如命的乾隆皇帝也曾盛赞:“独有普洱号弥坚”!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便定普洱府上贡茶千种。



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檀萃所著《滇海虞衡志》也留下“普茶名重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的明确记载。


这个时期的号级茶原料多源自普洱“古六大茶山”,至1921年,同兴号普洱茶产量可达500担之多。


“印级茶”时代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建国后由石模和木模压制的普洱“号级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由机械压制加工的“印级茶”顺应时代潮流而生。


据悉,印级茶”便起源于1940年范和军先生建立的佛海茶厂,逐渐开启“印级茶”时代(1950-1989年),分“印级茶”和“七子饼茶”两个阶段。



“印级茶”阶段(1950-1972年),以“印级圆茶”为主产品,根据包装上所印字迹颜色而定名“红印”、“绿印”、“蓝印”、“黄印”等类别。


1972年前后,开始使用云南“云南七子饼茶”字样。此阶段的普洱茶分生、熟两种,其中七子小黄印生茶开创了普洱茶拼配的先河,而熟茶则于1973年借鉴了广西六堡茶的冷水渥堆工艺试制成功。



1900年进入新生代时期,与号级茶、印级茶并为普洱茶历史上的三大重大时期。此时普洱茶生产制作工艺逐渐完善,并稳步发展。


至今,普洱茶兼备“一山一味”的万千风味,及“一年一味”的越陈越香品质,受到越来越多茶客们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