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芳石雕:知鱼之乐,逍遥游石"的解读

发表时间: 2023-09-20 11:03

中国传统文化中,“鱼”一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活艺术图腾,在中华民族的精神领域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民间的能工巧匠们手拿画笔,以“鱼”为载体,将“连年有余”“鱼跃龙门”“金玉满堂”等自由美好的寓意呈现在作品中,书自由吉祥富裕,诉朴素和谐心声。

北宋 刘窠《落花游鱼图》(局部)

“鱼”文化由来已久。鱼纹作为传统纹饰中最重要的纹饰之一,构成了我国文化史上历时最长、应用最广、民俗功能最多的文化长链。从六千年前的半坡彩陶,到商周的青铜玉器,秦汉的砖石瓦当,唐代的鱼符鱼钥,明清的瓷器瓦罐……鱼的形象无处不在,在中华大地上延续发展了数千年,不仅展现出民间根深蒂固的鱼信仰,同时也反映了民间博大而深邃的文化精神。鱼形纹饰的文化内涵逐渐丰富充实,象征性也不断地衍化发展,随着时代发展呈现出多元性。

半坡彩陶人面鱼纹图

宋代瓷器 鱼纹

寿山石雕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门类,以其特有的雕刻技法和艺术韵味著称于世。在其雕刻手法中,借鉴中国古典美学原理,实现寿山石雕的美学写意。当代寿山石雕艺人努力尝试创新,赋予寿山石雕作品以新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延展鱼文化的新时代精神,邱雁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将鱼的精神内涵,与寿山石的创作美学有机融合,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金麟岂非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寿山坑头晶 邱雁芳作品

《紫甲环腰一品红》 寿山芙蓉石 邱雁芳作品

在人才辈出的寿山石雕行业,一代代能工巧匠和先贤达者,创造了一个个艺术奇迹,也将雕刻创作技艺推向了高峰。如何在前辈的基础上,开辟属于自己的艺术赛道,形成独特的作品风格,打造属于自己的艺术美学符号,是新时代年轻雕刻师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

与石相对,静静相望间,自然的灵感与手中的刀笔相映成趣。邱雁芳在其系列作品“知鱼之乐”中,善运俏色巧雕,巧妙设计作品结构,生动融入中国画表现手法,注重色彩的运用,讲究留白与写意,保留天然原石的肌理,巧色雕琢,因材施艺,延伸寿山石雕的艺术美感。

《且听风吟》 寿山汶洋石 邱雁芳作品

《听雨》 寿山芙蓉石 邱雁芳作品

宋人陆佃的《埤雅》曰:“鲤鱼之贵,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为然。是以仙人乘龙亦为骑鲤。”以鱼为介,传达吉祥寓意,通过“物”来为“鱼”营造一种情境,使鱼的生命活力在这些情境中展现得更加生动多姿。

雁芳的石雕作品《风雷相送入天池》,取材坑头天蓝冻,石材稀缺珍贵,石质色调温和柔美,线条光洁流畅,气韵典雅,刀法细腻,鱼的形象以弯曲之姿呈现,似在水中轻灵游动,又似蓄势待发准备腾空跃起;作品《金鳞一跃啸长空》 ,色彩以红与白为主,取材二号矿,原石细腻脂润,色泽华丽,俏色巧雕,随手弯曲的一笔便成了鱼身,简练活泼,鱼尾顺延鱼身弯曲的趋势隐没在石中,既顺应了石雕的边饰,又不破坏整体构图,显得灵动可爱,充满活泼生动的气息。

《风雷相送入天池》 寿山坑头天蓝冻 邱雁芳作品

《金鳞一跃啸长空》 寿山二号矿 邱雁芳作品

中华民族以生命概括天地本性。天地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有生命,都具有生命形态与活力。生命是一种贯彻天地人伦的精神,一种创造的品质,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就是一种以生命为本体的精神。作为一种传递吉祥观念的纹饰,“鱼”和“物”之间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许多新的涵义,人们用谐音联想的手法来寄托向往富足生活的美好心愿,展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精神。

《易经》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中国式审美精神的源头,来自包容万象的天人合一自然观。从雁芳的“知鱼之乐”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自然之大的关照和包容,恭以刻刀用心地延伸美学美感写意,汲千年历史底蕴,促时代文化传承。

邱雁芳,1985年出生,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毕业于福州工艺美术技术学校,进修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先后师从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徐玮和艺术大家陈达。现为一级技师、中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福州寿山石雕刻新税人物,担任福州市寿山石鉴定中心特聘雕刻师、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艺术品行业协会理事、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理事。

来源:福建日报新福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