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味道:信阳毛尖的历史与现状

发表时间: 2023-02-07 10:26

信阳人种茶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发展于当代。1987年,考古学家在信阳地区固始县出土的古墓中发掘有茶叶,考证距今已有2300多年,可见信阳种茶历史之悠久。

前世

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发展开始进入兴盛时期,公元760—780年间,茶圣陆羽编写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把全国盛产茶叶的13个省42个州郡,划分为八大茶区,信阳归淮南茶区。并指出:“淮南茶光州(今光山县)上……”。旧信阳县志记载:“本山产茶甚古,唐地理志载,义阳(今信阳县)土贡品有茶。”北宋时节苏东坡谓:“淮南茶信阳第一。”西南山农家种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闽以下。

宋代太宗时期,全国茶叶发生重大变革,在淮南茶区首先出现了散茶。《宋·食货志》记载:“茶有两种,曰片茶(饼茶)、曰散茶……散茶出淮南、归州、江南荆湖,有龙溪、雨前、雨后、绿茶之十一等。”信阳散茶也在这次“散茶出淮南”的变革中出现。信阳散茶据说开始是模仿六安瓜片制法,后来又融入龙井制法,形成了毛尖茶。发展到今,演变成信阳毛尖制法。这时期的信阳茶又称为“片茶”、“散茶”。

明代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贡茶正式废团茶而改散茶,散茶代替了饼茶,信阳的散茶被叫做 “芽茶”和“叶茶”。清代后期,“毛尖”一词开始出现,人们把产于信阳的毛尖称为“本山毛尖”或“毛尖”。又根据采制季节、形态等不同特点,叫作针尖、贡针、白毫、跑山尖等等。当时,车云茶社派人到名茶产区浙江西湖龙井和安徽六安,购买茶籽、观摩学习制茶方法,曾把制成的茶称“车云龙井”。本邑人蔡竹贤提倡开山种茶,随后出现了元贞(震雷山)、广益、裕申、宏济(车云)、博厚、森森(万寿)、龙潭、广生等八大茶社,发展茶园面积有400余亩,茶产量也不断扩大。民国时期,1915年信阳县所做的毛尖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从此信阳毛尖成了河南省的绿茶代表,即信阳的代表名茶,巴拿马获奖后更名“信阳毛尖”。

今生

01

新中国成立后

信阳茶归于“毛峰”一类,河南将产于信阳及罗山南部的信阳毛尖命名为“豫毛峰”,光山、潢川、商城、新县、固始产的茶,称为“豫毛青”;

02

1956年初夏

董家河车云山村支部夏复新、席本荣等7位党员亲自上山采摘、烘焙、杀青,使用八道工序,精制出2斤信阳毛尖 ,上写“北京毛主席收”几个字,寄往北京。一个月后,收到了中央办公厅的回信,信中付了茶叶款和有关种茶资料;

03

1985年

“龙潭牌”特级、一级信阳毛尖荣获国家银质奖;

04

1990年

信阳毛尖在全国绿茶评比中,以最高分获得中国质量奖最高金奖;

05

1999年

信阳毛尖获得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

06

2002年

“信阳毛尖”原产地地理标志获国家质监总局批准;

07

2003年

“信阳毛尖”证明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批准;

08

2007年

11月份在日本举办的世界绿茶大会上,信阳选送的21个茶样全部获奖,夺得最高金奖6个,金奖10个,银奖5个,得到日本媒体的广泛宣传和高度赞誉,蜚声海内外;

09

2008年

《地理标志产品 信阳毛尖》国家标准获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于2009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10

2014年

“信阳毛尖”传统采制技艺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11

2016年

4月,经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评估,信阳毛尖品牌价值达57.33亿元,位居全国第二;

12

2017年

5月,时隔59年后,再度荣获“中国十大名茶”称号;

13

2018年

4月,信阳毛尖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荣誉称号;

14

2022年

4月,信阳毛尖以75.72亿元的品牌价值名列“202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第三。

来源:山水浉河云赏毛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