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收藏的四大秘诀:内行人的实用指南

发表时间: 2023-10-17 14:38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这段时间,爱上了到湖边泡茶。

因为近期的天气,太适合待在户外了。

杲杲明朗的秋阳,柔和地倾洒而下。

微风吹来,伴一丝清凉舒爽,吹得湖面泛着涟漪。

老舍笔下写秋天,说此时的风景,要看秋水。

“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

“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不动,水微响。”

山不动,水微响,茶飘香。

带上户外泡茶的工具,看着远山近水,摆上茶席。

美景当前,心情舒畅,正宜试茶。

近期上新的两款秋白茶,从迎秋再到白露茶,我们都放在了户外去试喝。

深秋喝秋茶,很是应景。

刚巧,也能顺便回复一位新茶友留下的提问:

“感觉秋茶性价比更高,打算多买点回家藏起来的话,要怎么做?”

《2》

一、精选品级。

收藏白茶秋茶,不能随便“闭眼入”。

因为,收到一批用料很差,品相糟糕,风味欠缺的秋茶,无疑是砸在了手上。

以今年的秋茶市场行情看,茶友们在买茶时,更要多做筛选。

八月那会儿,在今年立秋过后,山上持续了多日阴雨天。

有时大雨,有时小雨,有时是阴转毛毛雨。

今年8月的漫长雨季,让不少早秋阶段的秋茶,飞快生长。

过分丰沛的雨水,再加上“秋老虎”的残留高温。

雨热同期,没隔几天就让茶树枝梢上,生出了又薄又宽大的叶片。

茶香积累不足,内在茶味稍逊。

要是像以往那样,大范围随便采,不分老嫩,一采了之。

那么,最终做出来的茶品相很差,叶片宽阔,茶梗粗糙,茶味还严重不足。

这样的茶,不建议大家买回去收藏。

只有精采、精制,放慢节奏。

才能慢慢采下来带芽头的、叶片窄小的、茶梗“控短”的秋茶。

这种整体偏绿,芽头多、叶片小的高级品相,意味着茶香更足,汤水更润,更值得放心买入!

《3》

二、自测干度。

干度达标,含水量足够低的新茶才能放心装箱收藏。

如果不小心,买到了没烘干、烘透、烘匀的秋茶,后期麻烦不断。

哪怕在存茶这件事上再用心,用尽各种密封防潮方法。

但在后续储存时,一旦茶叶自身的多余水汽,有内往外扩散出去。

存到一半,肯定会出现整体香气消失,茶味变薄,味道发酸的问题。

为了以绝后患,在藏茶之前,不妨多检查干度。

检验一款茶的具体含水量,最精密严谨的操作,是用机器判定。

对普通茶客而言,买入手大型设备,并不现实。

但好在,初步自测干度时,有不少简单靠谱的好方法。

针对秋寿眉散茶的干度自测,从头到尾将这些细节检验一遍,更能心中有数。

在安静空间内,捧起一把散茶,认真听一下声音。

干燥酥脆的茶叶,经过彼此摩擦碰撞后,会发散出沙沙沙声响。

接着随机选几片叶片,先用指腹去触摸叶片边缘。

干燥粗粝的叶片边缘,好似A4纸张那样,边角自带一定锋芒。

随手一捏,干度出色的茶叶,叶片能轻松碾压成碎末,而不是留下明显大片碎叶。

再然后,随意拗断几根茶梗。

含水量达标的秋茶,茶梗在折断的瞬间,异常酥脆。

要是感觉到,茶梗内在纤维还保留几分韧性,这种情况不能过关。

《4》

三、高山茶更推荐久存。

在很多人心中,和白毫银针、白牡丹比,寿眉就是种便宜茶。

春寿眉好歹还算春茶行列,卖相更好一些。

如果是秋茶,根本上不了台面,拿出去招待客人都不好意思。买秋寿眉的话,随随便便几十块就能买到一大堆,没必要花超出三位数的价格去买茶……

此言差矣,虽然在市面上,便宜秋茶的确有存在。

但它们的品质,一言难尽。

要么是,品相很糟糕,像前面提到的那样,茶梗超级长,叶片无比宽。

要么是,来源自平地茶园,产区生态环境不佳,内在茶味积累远不如高山茶。

实际喝茶时,茶香洁爽空灵程度,茶味鲜醇饱满度,一概不如人意。

要么是,工艺很马虎潦草,采下来后随意堆放,没有及时摊薄,随便晒干后就打包装箱。

压根没有遵照完整制茶流程,精心萎凋后,后期再慢慢烘干,随后再精致挑茶,确保品质无误,方方面面检验合格,才正式出厂。

这种采茶等级、茶园环境、制茶工艺一概拿不出手的便宜寿眉,哪怕最终保留低价优势,只要七、八十块,就能买到一大包。

这种既不好看,也不好喝的茶,买回家又有何意义?

《5》

四、选择团队陈化。

早在今年新茶还没上市时,有茶友过来咨询预定消息。

“你们的迎秋、白露、秋分、寒露,我之前陆续有喝过,其实都挺喜欢的,今年打算分别买半斤藏起来,有没有专门的半斤装链接?”

听到茶友的收藏打算时,给出了建议。

白茶久存收藏不等于少量试饮,为了存出更高的存茶风味,建议同款茶成规模装箱储存。

团队陈化,大箱收藏,风味更佳。

以1-2斤作为藏茶起点,比分别各自存半斤,效果会更好。

如果自己已经试喝过,采自不同时节的4款特色秋茶。

更建议“4选1”、或者“4选2”。

从中选择自己最满意、最看重的一、两款精心封存起来。

比零散半斤八两买入,更利于合力陈化。

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

同款白茶存放数量越多,越利于聚香,香气分子们不断抱团,合力陈化出更甘香的风姿。

与此同时,也能早日让白茶转变出甘醇、饱满、浆感分明的茶汤滋味!

《6》

买白茶,要区分两类购茶出发点。

一是,短期适饮装。

一是,大箱收藏装。

100克一罐的白毫银针、装在密封袋内的5克茶样、差旅族出行专享的2.5克一小片定制《随心泡》等。

罐装茶、袋装茶、独立小包茶等,方便携带,便于取茶,适合日常饮用。

而大箱封装的白茶,从外到内,经过了三道密封保护。

最外层是瓦楞纸箱,中间层是食品安全材质的厚实塑料袋、最内层是食品材质的厚铝箔袋。

按斤装入散茶后,两层内袋分别绑紧袋口,最外面的纸箱用胶带将边边角角,严实封箱。

经过三层包装密封的大箱茶,原则上,不建议频繁开箱。

隔一、两个礼拜,就开箱取茶,会对箱内的好茶造成打扰,不利于聚香陈化。

如果需要喝茶的话,用密封袋或者铁罐,少量分装足够自己喝上一个月左右的数量。

区分“短期存”与“长期藏”,更利于白茶保存。

茶友们在收到收藏装的白茶时,开箱检查过后,尽量原箱密封保存。

最外层的快递外箱,考虑到运输磨损,可丢弃不用。

但内层的厚实干净纸箱,尽量配套保留下来。

与箱内的塑料袋、铝袋配合使用,逐层密封保存,更能早日存出甘香醇厚的优质老茶。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