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红:根雕艺术的热爱与快乐

发表时间: 2021-04-11 12:24

来源:阳泉日报

张永红在制作根雕

张永红根雕作品

张永红根雕作品

张永红根雕作品

张永红,1969年生,郊区河底镇牵牛镇村村民,区级非遗项目“根雕”传承人,担任市根雕学会会长、郊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与根雕结缘近30年,张永红用一颗匠心和两只巧手,化腐朽为神奇,创作作品1000余件。他的根雕作品既彰显自然美,又极具想象力,多次登上省、市、区各类展会,深受人们喜爱。

跑遍深山沟壑,寻觅树根奇石。一把刻刀、潜心构思,化朽木为神奇,只为那骨子里深深的喜爱。家住郊区河底镇牵牛镇村的张永红与根雕结缘近30年,选根、雕刻、打磨、上漆,一道道工序在他手上娴熟而自然地呈现。通过他巧妙构思雕刻的根雕作品逾千件,许多枯木废根“起死回生”,变成了形态各异、精巧传神的艺术品。多年来,张永红根雕技艺不断精进,还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收获了快乐。

来到张永红家的小院,人们如同置身于一个根雕展览馆,目之所及根雕所需的各式材料和工具摆得整整齐齐。“也许在别人眼中这些树根毫无美感,甚至很丑,但在我这里可都是‘宝贝疙瘩’。”张永红摩挲着刚刚收集到的树根说,“我打小就喜欢画画、手工,一有空闲时间就爱鼓捣点小玩意,这也许就是我喜欢上根雕的原因吧。”

原先,张永红是从事运输行业的,可以说与根雕完全不沾边。1992年,他在一个朋友的介绍下第一次接触到了根雕。一开始是爱看、爱买,后来他干脆动手做起根雕来。这一干,就将近30年。用张永红自己的话来说,“没想到买着买着,自己还会做了,后来还坚持了这么多年”。

在张永红的作品陈列室内,摆放着大大小小数十件作品。“这里所有的东西,大到根雕茶几,小到茶几上的小摆件,都是我亲手制作的。”张永红说。在这些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名为《有国才有家》的根雕作品。整件作品用树根制作成了中国版图的形状,中间还镶嵌着一块石头,上面雕刻着一个“家”字。“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件作品就是我当时特意创作的。”说起作品的来历,张永红记忆犹新。

作品陈列室旁边的一间小屋,是他根雕作品的“诞生地”。在这里,他常常一坐就是几个钟头,潜心构思、专心雕琢。“根雕作品造型抽象,注重形和神,形状和神韵要根据树根形状而定,构思的学问大着呢。”张永红说。有的是越朽越好,前提是“朽木可雕”;有的是越盘根错节越好;还有的是受压迫长得越怪异越好……多年来,张永红积累了很多选材的小技巧。

选材、构思之后的剪切、雕刻、打磨、上漆等环节,复杂程度常人难以想象。“有舍才有得。剪切是根雕制作中的重要一环。对于一个七枝八杈、形态复杂的根体,要合理、慎重地取舍,不仅要去除多余的枝杈,而且要修整好根、须、洞、节、纹理等。”张永红介绍。只有这样,才能突出树根的天然特点和神韵,有利于后续的雕刻修饰。

这段时间,张永红计划创作一系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根雕作品,“我前期搜集了不少历史资料,现在也储备了一些根材、有了基本的构思,力争‘七一’前能完成”。张永红说,根雕艺术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是发现自然美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每个根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根雕作品都能讲述一个故事。根雕创作者必须有一定的想象力,将形与神巧妙联系,既要尊重自然,又要在细致构思和精雕细琢中赋予作品一定的涵义。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根雕艺术,三分人工、七分天成”。

创作作品1000余件;制作一件作品短则四五天,长则数月;作品涵盖人物类、动植物类、风景类……张永红对原材料十分“挑剔”,对技艺也精益求精,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的雕刻风格。

如今,传承这项非遗技艺也是他整日琢磨的“大事”。“根雕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但因为做工复杂,学习它的人并不多。你不学、我不学,这门手艺‘断’了就太可惜了。”张永红说,“所以,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带着根雕作品多‘露脸’,用好展会、活动、‘抖音’等各类平台,让更多人了解根雕、喜爱根雕,传承根雕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