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鉴定结果大相径庭,和田玉的认定是否过于神秘?

发表时间: 2024-03-12 17:10

极目新闻评论员 吴双建

近日,来自苏州的王先生向澎湃质量观投诉平台反映,2021年8月上旬,他在苏州十全街一家叫“聚玉堂”(当时用名)的商铺以14万元的价格购入一块“和田玉”玉雕,并收到商家提供的珠宝鉴定证书。该证书显示系由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实验室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即“珠宝国检集团苏州实验室”)出具,经检测见和田玉子料特征。两年后,他将所购玉雕再送往前述鉴定机构进行检测,却收到结果相反的鉴定结果——未见和田玉子料特征。(据3月11日澎湃新闻)

两次鉴定结果对比

王先生提供的两份鉴定证书,扫描二维码后均能查到检测结果,买玉器时商家给的证书未盖机构章,两年后送检的证书盖有检测机构的检验检测专用章。3月1日,珠宝国检集团苏州实验室客服告诉记者,根据证书编号,上述两份鉴定证书均出自他们公司。但3月7日,涉事机构负责人张先生称,目前市面上有许多造假的鉴定证书,仅凭证书编号或二维码等查询方式无法判定证书本身的真假。

这个结果让人迷糊。无论如何,如果是同一块玉雕,不可能在鉴定时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在消费者看来,要么是和田玉,要么不是和田玉。

消费者购买玉器,鉴定证书是一个重要的依据,同时,鉴定结果关乎珠宝的价值。可以想象,如果这块玉雕没有鉴定证书,不管是王先生还是李先生,自然不会投以重金。

一家鉴定机构疑似出具不同的鉴定结果,就让人十分惊诧了,更让人吃惊的是,王先生称,除了珠宝国检集团苏州实验室,在其他检测机构对该玉雕进行过鉴定,但结果仍然真假并存。他表示,鉴定机构的检测标准都是机构内部自定,因此机构与机构之间往往并不相互认可。这更让人疑惑了,这块玉雕到底是不是和田玉,真的说不清楚了吗?

显然,这个结果很难被认为是合理的。如果一块玉器既可能是真,也可能是假,那么珠宝商只取鉴定为真的鉴定证书提供给消费者从而获取高价,那这算不算欺诈呢?消费者的权益怎么得到保障?鉴定机构的权威性从何而来?

说起和田玉,似乎“水”很深。2023年10月南方都市报报道,职业打假人王海曝出李佳琦直播间卖假和田玉,一名消费者还称品牌方鸳鸯金楼花5万元想和解。对此,鸳鸯金楼两度发文澄清此事,声称产品为正规并符合标准的和田玉项链。当时最大的争议,就是品牌方出售的和田玉项链,不同的鉴定机构同样存在不同的鉴定结果。

其实,和田玉是有鉴定标准的。早年,新疆曾出台地方标准对和田玉进行定义,其中有行政地域限制。不过,2013年《和田玉实物标准样品》中明确指出,不论产地,一律按其矿物成分来界定。专家表示,真假和田玉的关键就在于产品中透闪石的比例有多少,如果是质地较纯的透闪石,则会直接命名为“和田玉”。

这就表明,和田玉的认定并不复杂,不是一门玄学,不可能出现“既是又不是”的情况。

一家鉴定机构疑似得出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多家鉴定机构也不尽相同,让人犯糊涂。这起事件中,商家、鉴定机构和消费者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官方有必要介入调查,用事实解开诸多谜团。如果存在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事情,该承担责任的单位或个人必须承担责任。

玉器的“水”,不该这么深。对行业来说,必须要有公开透明的消费环境,才能行稳致远。如果连一块玉石的真假都搞不清楚,那只会是个笑话。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