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的演变:从古至今的奇特变化

发表时间: 2023-08-17 22:35

文|胡一舸

编辑|胡一舸

前言

天津美术馆收藏了将近二十万件的文物和二十万本的书籍和数据,其中包括古代的青铜器,印章,钱币,法书,绘画,甲骨,敦煌遗书,陶器,玉器,文房用具,竹木牙角器,邮票,民间手工艺品和近代史书。

中国古铜镜数量众多,种类繁多,流传有序,是天津博物馆的一件重点藏品。通过对天津博物院收藏的中国古铜镜的研究,可以初步了解中国古铜镜的装饰特征及其在各个时代所体现出来的物质文化特征。

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

根据考古发现及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中国古铜镜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历经春秋战国、汉代及唐代的传承与发展,直至明清,已有相当长的发展历程。

铜镜的造型多样,背面的图案丰富多彩,这些都是在不同的时期中,对其进行了持续的传承和发展,反映出了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物质文化特点。

中国古铜镜上的图案是多种多样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总体来说,有动物图案、人物图案、植物图案、天文图案、地理图案和几何图案等。

初期的镜子大多是纯平的,偶尔也会有一些装饰,它们以线条、圆点和圆圈构成简单而不规则的几何体为特征,偏重于实用。在西周后期,一些简单而又简洁的兽形装饰开始显现出来。

在春秋战国时代,铜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承袭商及西周青铜器的纹饰内容,并且在图案上表现出了非常多的东西,其中以几何图案、动植物图案为主,除此之外,也出现了一些类似于狩猎的图案。

这面镜子的口径是16.5公分。镜面为圆型,带弦纽、方纽座、宽幅折边。

纽座四角向外各伸出两瓣花纹呈桃型,四角向外呈放射状,靠近镜子的边缘,每一个花瓣的尖端都是一条长长的叶子。

4个“山”字形在镜子背面平均排列,都是朝右边旋转,每个“山”字形中央的一条垂到镜子边缘的内侧,另外两条垂下,顶部有一个尖锐的拐角,拐弯处有一个弯曲的弧度。

在“山”的上方,有一朵花,位于“山”的边缘,地面上的花纹是细密的盘龙和羽毛。这种类型的铜镜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至西汉前期已广泛流传。

“山”字图案可能是从商周青铜上的“连环”图案演变而来,并与铜镜呈圆的特征相适应。根据山字的数量,山纹镜又可划分为三山纹镜、四山纹镜、五山纹镜和六山纹镜。

两汉时期

西汉早期的镜子大多保持着春秋时期的特征,但最显著的改变是图案由两条或三条线条构成,并首创了一种以多排字为中心的图案。

在汉武帝之前,铜镜的装饰有了很大的改变,铜镜在装饰上有了更多的简化,在装饰上也有了更多的对称性效果。

在西汉中叶,以底色来衬托主体图案的艺术形式已被淘汰,底色也随之消亡。而在西汉后期,特别是王莽时代,铜镜的装饰又有了新的发展,并以现实为依据,加以艺术的夸大,如四神通等。

自东汉中叶起,伏羲、东王公、西王母等远古神话故事的题材开始出现,这是一种对飞升长生、长生不老的向往。而在这一时期,铜镜的装饰上也涌现出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主题。

汉王氏作镜直径是13.6公分,镜子是圆形的,上面刻着一些细小的叶子;

镜子外面是一个方形的框架,框架上刻着一个“TLV”的图案,框架上刻着一个八角形的图案,图案是青龙配羽人,白虎配麒麟,朱雀配飞禽,乌龟配羽人。

四神和飞禽走兽,周围装饰着一层淡淡的雾气。一环上的锯齿状花纹与边缘间,装饰着一条比较规整的、连绵不绝的云气纹,宛如一条流云线。

汉尚方五铢十二辰镜的直径是21公分。这面镜子是一个圆形的镜子,镜子的主体是银色的。

它的边缘是一个变化的四叶纹钮座,纽座外双线方格内为十二乳钉纹间“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辰铭文。

在盒子的外面,八角形的圆环和八角形的图案将盒子的里面分成了四个部分,分别装饰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图案。

在边沿上,有两条“之”字,中间有一条“双丝波”字,另有一对“五铢”字和一只“飞禽走兽”图案。

东汉吴向里栢氏镜的口径是14.1公分。镜呈圆形,圆纽高大,圆纽座,三角纹缘

内区雕刻四种动物,外区饰两周锯齿纹夹一周复线波状纹,铭文带在内区的外围一周,秦时期,秦始皇始设会稽郡府,治所位于吴县。

楚汉时期,安察郡以北的地域被划归为吴郡,吴郡的首府就是现在的吴县。尤其是自两汉以来,历经汉末三国,至西晋,吴县一直是江南青铜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阶段,铜镜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并且在南北之间的发展非常不均衡,因此,在三国、吴之间,铜镜的发展是非常不均衡的,因此,在其它阶段,铜镜几乎没有什么创新,流传的镜种也比较少。

当时佛教兴盛,所以这个时代的镜子最显著的改变就是佛像的装饰更受欢迎。除了这些,最受欢迎的就是神兽镜了。

三国吴太平元年神人神兽纹镜的口径是14.4公分。镜呈圆形,圆纽大而扁平,圆纽座,内区有一只神兽和一只凤凰,在两只神兽之间,还有一只凤凰,看不清楚。

一条半圆的圆形丝线,丝线上有漩涡状的纹路,每一条丝线上都有一个文字。外区一星期的碑刻。镜面内外各有一圈短直纹,镜面四周有浅浅的波纹。

隋唐时期

隋唐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高峰,这一阶段的镜子种类繁多,装饰繁复,造型多样。从隋到唐初期,铜镜纹饰除了对以前的样式外,还在造型和图案布局上逐步打破了传统。

如铜镜纹饰中瑞兽的造型从静止走向动态,瑞兽葡萄镜和瑞兽鸾鸟镜取代了以前比较正规的瑞兽镜。

瑞兽葡萄花镜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唐制镜子,其上的纹饰既有中国的传统瑞兽纹,又有波斯和拜占庭的葡萄花图,显示出唐朝对物质和文化的包容。

以花鸟画为主的铜镜,在唐朝也有比较多的镜子种类。根据图案构图的不同,花鸟类的镜子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缠花的燕子,另一种是对鸟。

神话传说、民间传说和社会生活等为主要内容的“仙人故事”镜子,是盛唐中唐铜镜发展到相当高度的表现。

艺术风格和技法的多样化,是唐宋时期的一大特色。唐朝的镜子图案一改汉代的刻板,出现了一种多元化的新风貌。

唐羽人葡萄纹镜的口径是11.3公分。镜子是圆的,通体银白,上面有一个伏兽钮,边缘有花纹。

内区装饰着盘根错节的葡萄藤,四只瑞兽在藤蔓上爬来爬去,互相玩耍;在外区,一名羽人正在追赶一头瑞兽,所有瑞兽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而去,一匹天马在羽人的后面疾驰,树叶茂密,四周有鸟儿、蝉鸣、鸟儿在盘旋。

雕刻精美,栩栩如生,这是一种非常少见的瑞兽图案,在国内也是屈指可数。1990年著名收藏家吴颂平遗赠一批文物由其子女吴雅安、吴敬德出面捐赠给国家,其中就有此面铜镜

瑞兽是古代社会中一种古老而又特殊的生物,羽人,是一种拥有长长的羽毛,可以在天空中飞行的生物,在《山海经》中被称之为羽族。

在道教中,道士被称为羽士,而成仙被称为羽化登升。羽人之所以被称为不死之人,是因为他们有翅膀可以飞行。

唐天马蹄镜的直径为8.6公分,这面镜子是一个圆形的,镜子的把手是一匹天马,两边各有一对翅膀,用天马的一只前蹄作为镜体,形成一个旋转的图案。

左边刻着三个大字:“天马蹄”。这面镜子象征着“天马”四足飞扬。这面镜子反映出唐朝的尚马风气,其中以马为主的纹饰较少,这种纹饰是非常少见的。

唐弈棋人物故事镜的口径是16.4公分。镜纽环上有一轮云彩,纽上有两个展翅高飞的白鹤图案。

镜面右上部是老子青牛图,为一宽袍舒袖的老者,手牵一牛。在镜子的右侧,一个人双手捂着耳朵,斜躺在一条小溪边,似乎在欣赏着瀑布。

左侧一处洞府中,一位仙人正在闭关,洞府外,有一位仆役,手中拿着一顶华盖,而在他的身前,则是一位头戴冕旒的君王,正在向他请教。

在镜子的旋钮之下,有一个主要的装饰,画着四个人,围绕着一张棋盘,正在讲解着棋局,讨论着棋局,这是商山四豪的对弈。

铜镜上的装饰饱满而不臃肿,每个人的形象都是不同的。在唐朝,象棋之风极为浓厚,而这幅镜子的图画又与那个时期的画风相近,表现出了一定的时代特征。

五代及其以后时期

五代至宋朝,铜镜的制作出现了一种较为显著的衰退态势,这种衰退与当时政权对峙、“铜荒”现象以及其它手工业的兴起有关。

这一阶段的镜子以实用为主,在背面的装饰上几乎没有什么新的发展。有大量的五代和宋朝的花鸟画,特别是对鸟画,其中又以一对凤凰画最有特点。

北宋中、后期的湖州镜子,其反面均刻有“铸镜工场”字样,不求装饰而求实用性,是一种最有特色的镜子类型。

一种新型的二鱼式镜子,在北宋中叶又有了发展。其中,双鱼图案又是最有特点的一种装饰。除了这些,晋朝的人物传记镜、盘龙镜和祥瑞兽镜也都有。

可以说,在日渐式微的镜艺过程中,金朝的镜艺呈现出多元化的风貌。到了元、明两代,镜面的铸造业更加式微,其装饰和制造技术也更加粗糙。

宋扬州政和元年龙纹镜是一件很有纪念意义的作品。这面镜子的直径33.5厘米。镜子是圆的,镜身很大,上面有一个半圆纽。外区刻有一圈正楷,分别记载了铜镜的制作时间、制作机构和制作人员。

金上京巡院双鲤纹镜镜子的口径是16.4公分。镜面为半圆纽,镜面宽大,两条首尾相对的锦鲤环绕其上,水波荡漾则是地面纹理。

镜子的边缘,是上京官员的手令。这面镜子应该是官制的,是金朝的。双鱼是金代铜镜上最常见的装饰图案,反映了女真先民对水与鱼的信仰,是古代女真部落狩猎的象征。上京监察御史应该是由官员亲笔所书。

元梵文镜的直径是9.1公分。镜子为圆形,圆台纽,围绕着镜子组成两个区域,镜子的四周都刻有梵文。


明番人进宝镜的直径是7.9公分。镜面为圆型,蜗牛纽,背面的主要装饰为西洋入宝图案。


清湖州薛惠公长柄镜的直径是10.5公分,高度是20.4公分。镜银色,镜呈圆形,不带钮扣,铜面上刻有"湖州薛惠公"图章,铜面下有一桃木长柄,在长柄顶端有一花边。

结语

本文以天津博物院所收藏的不同时代的镜子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古代镜子的发展过程作了一个简单的梳理,并对每个时代镜子的装饰特征及其所折射出的不同时代的物质文化作了初步的探索与解释。

从整体上看,中国古代的镜子是从注重实用性到追求装饰美感,再回到注重实用性的过程。镜背上的图案也是从简单走向繁复,又从繁复走向简单。

在装饰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其神秘性逐步淡薄,从传说到真实,从刻板到活泼。铜镜的装饰图案,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不同时期的独特特点。

比如,两汉时期的神兽类、仙人类装饰的出现,就是道教文化的进步,也是人们对长生不老的向往。

在唐朝,铜镜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新风格,这种新风格给人一种沉稳豪迈的感觉。在唐朝,铜镜与其他物质文化一道,呈现出了唐朝更为成熟开放的面貌。

与此同时,这些丰富的物质文化佳作,也展示出一个兼容并包、灿烂多彩的唐帝国全貌。

因此,通过对“铜镜”的演化,我们可以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作一个大致的了解。

参考文献:

①孔祥星、刘一曼《中国古代铜镜》

②孔祥星、刘一曼《中国铜镜图典》

③李君《浅析中国古代铜镜中的动物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