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贸易珠到万珠之王,天珠的崛起之路

发表时间: 2024-01-17 16:05

资深藏传文玩小元素玩家,定期更新藏传文化及文玩鉴赏文章,诚挚地邀请朋友们加关注以便讨论和分享!

在遥远的古代,不同地区的部落或国家间的贸易除了以物易物外,通用货币的出现和流通是必须的。除了金银等贵金属外,各种天然宝玉石或琉璃加工而成的珠子以其材质珍贵,携带方便,同时承载大量人工价值的几大特征,逐渐被亚非欧三大洲不同的文明接受,成为一种通用货币。这也就是现代文玩行里大家经常听到的一个词“贸易珠”。

各种老贸易珠

从四五千年前到近代,不同时期的贸易珠种类很多,比如镶蚀玛瑙、药师珠、线珠、战汉缠丝、唐玛瑙、多棱红玛瑙、蜜蜡饼子、邦迪克珠、蜻蜓眼、搅胎琉璃、雪佛兰、千朵花以及各式各样的玻璃珠等等。在这些形形色色的贸易珠中,有一种珠子脱颖而出,成为了万珠之王,那就是天珠。

各种图案的至纯天珠

那么,神秘而昂贵的天珠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说一下天珠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名词,起源于台湾地区,是文玩古董商人为了突出珠子的神秘性以提高其价值而创造的,并为之编造了一些传说故事。一九九七年台湾古董商人林东广出版的《天珠收藏鉴赏指南》一书影响较大,天珠这个词逐渐被叫开了。目前台湾地区的天珠仿制工艺也是最好,台湾天珠在新天珠工艺品中的价格也是最高的,行内称之为台珠。

林东广《天珠收藏鉴赏指南》

其实天珠在中原古代文献中和近现代西方藏学家著作中称为“瑟珠”或“瑟瑟”,藏语发音“瑟”(dZi)。目前有很多地区考古中出土过老天珠,拉萨博物馆也有展出,有机会的话可以参观一下。

阿里地区曲踏墓地出土虎牙天珠

老的藏区天珠并不是有些商家宣传的是天上掉下来的圣物,它上面的纹理也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天然玛瑙经过化学物质腐蚀烘烤产生的。其加工方法是将打制好的珠胚浸入碱性汁液(有的使用钾碱、铅白碱、碳酸钠)以使其白化,然后使用抗染剂画出想要的图案,之后还要黑化、打磨、钻孔,经过一系列的步骤一颗天珠才加工完成了。

天珠加工工艺

老天珠的加工工艺最初起源于公元前2600到公元前1900年的印度河谷地区的红玉髓玛瑙镶蚀工艺,印度河谷文明消失约千年以后,类似工艺的玉髓珠子在两河流域国家如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印度河谷地区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及南亚地区如泰国缅甸再次出现,同时加工工艺也不断发展进步,其中的一个分支发展成为藏系天珠。目前考古资料和出土证据看,天珠加工技术从发展到成熟是在古代象雄王国的吉尔吉特地区完成的,也就是说在这个地区天珠经历了从措思到至纯的蜕变,然后流传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吉尔吉特属于现在的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直到19世纪西方探险家在巴基斯坦信德省发现仍有当地人可以使用传统工艺制作天珠制品。

印度河谷镶蚀红玉髓

根据西藏早期文献记载看天珠最初的用途是吐蕃货币,天珠上常见的□、○、△、◇、⊙几种不同的符号应该是对应着不同的面值。

至纯天珠

当贵金属金银逐渐取代天珠之后,笃信佛教的藏区人民又赋予这些符号更高的精神层面的含义,如息增怀诛四法门。有些虔诚的佛教信徒会把积累的财富换成天珠供奉给寺庙,以祈求得到佛菩萨的救赎和庇护。拉萨大昭寺释迦摩尼身上和佛座上镶嵌了很多颗至纯天珠,有机会去拉萨的朋友可以重点欣赏一下。

大昭寺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

至纯天珠由于这些特殊的符号不仅避免了没落的命运,同时一跃成为佛教圣物,地位远远高于其他贸易珠,成为了万珠之王。

吐蕃时期壁画上的吐蕃贵族

至此,天珠也完成了从贸易货币到珍贵珠宝的转变,被西藏地区的贵族们和珊瑚一起串成珠串佩戴在身上,并一直延续到了近代。

清晚民国西藏地区的女性贵族

至今在藏传佛教文化影响的地区天珠依旧是十分珍贵的存在,既是藏区人民财富的象征,也是他们的精神寄托。比如不丹新国王大婚的时候,王后脖子上也挂了几颗图珍贵的天珠,可见天珠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有多么的高。

不丹国王新婚大典

随着这些年藏传佛教文化在华人圈的流行,天珠也越来越火,很多人都希望能够得到一颗完美的老至纯天珠,但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经过几千的岁月,至纯天珠的数量越来越稀少,流通到市场上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台湾天珠

现在市场渠道都已经被大量的文玩古董商家把持,普通消费者见到至纯天珠的机会就很少,加上市面上99.9999%的假货充斥市场,哪还有机会买到真正的老至纯天珠。当然更不能抱着捡漏的心理购买了,市场一颗带眼的老至纯断珠价格都上五位数了,怎么可能几百元就买一颗完美的至纯老天珠呢?